弟子规,圣人训的要义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0:49:02
弟子规,圣人训的要义是什么

弟子规,圣人训的要义是什么
弟子规,圣人训的要义是什么

弟子规,圣人训的要义是什么
弟.子规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据说是依据孔子训示写出来的,总叙的确是来源于《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后面的内容就是将这一句话里的每一小句进行解释,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跟二十四孝是一丘之貉呢.有人说我反传统,反孔子,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孔子,我欣赏孔子的很多言论,但是弟子规错就错在这个解释上,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
首先是入则孝,重点在一个孝字,我在以前已经说过汉家的三大不孝,那就是“家贫不入仕,陷父母于不义,不娶无子”,反过来这就是汉家的三孝,还有一个更大的孝,那就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是汉人对于孝的理解.那么弟子规中是怎么解释孝的呢,不过是生活上关怀父母,听从父母的话之类的,这些道理是不错的,但是它不是孝,而是亲.打个比方,若是有人把我杀了,那我的子女就一定要想办法杀了那个人,这才叫孝啊,当然,这不是孝的全部,但是你既然讲“首孝悌”,那这些大孝你怎么不讲,尽捡一些小事来讲呢.
其次是出则悌,重点在悌字,孝讲的是父子之情,悌讲的是兄弟之情.跟上面的孝一样,也是不讲悌的最高境界,悌的最高境界是啥呢,就是“兄弟之仇不反兵”,对兄弟爱护尊敬这是当然的,但这只是初级阶段.
次谨信,这里的谨和信怎么理解呢.弟.子规里面说的是你这个人要谨慎,要讲信用,做为你个人的修养来说,这还是没有问题.实际上,这里的谨和信指的是你对国家的责任,你的国家要是被灭了,虽百世犹可复也,这是你做为这个国家一员的责任,也是谨和信的最高境界.
泛众爱,而亲仁,意思就是不管我们自己人到了哪里,我们都要去亲他,就是修文德,对外人是修武备,不仅仅是简单的要博爱的意思.
把上面的话连起来意思就是,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在家孝悌,即“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在国谨信,即“君父之仇,虽百世犹可报也”;在天下要泛爱亲仁,即对自己的族人要修文德.这才是做为.子应该遵循的规矩,才是孔子的意思,才符合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弟子规中写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跟这些比起来根本不叫规矩.
弟子规的字面意思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才迷惑了很多人.它不讲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反而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是一个具备修齐治平能力的人才么.去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只留下了修身这一块的内容,想让学习弟子的人都变成什么呢?我们祖先创造那么多理论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都变成“大圣人”,“大学问家”么,我们汉人讲内圣外王,没有外王的部分,我们自己当不了自己的王,那不只有当奴才的份?
弟子规只是满清篡改汉文化的一个代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清在篡改汉文明的手段上比蒙古人高明多了,蒙元人让“弟子”编的那套东西太浅显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有问题,但满清吸取了蒙元人失败的教训,篡改的非常高明,字面上你看不出什么太大问题,关键在于他把你的春秋大义给删掉了,你只知道修身,使劲读书,使劲钻研,就是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干啥,最后变成一个书呆子、奴才.
《弟子规》:父母责,须顺承,撘无怨.
《孔子家语》:小杖受,大杖走.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到: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弟子规》:同是人,皆须爱.
《论语》:微管仲,吾披发左衽也!
《左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西晋.江统.《徙戎论》:“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贞观政要》: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
《弟子规》:报恩长,忘怨短.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弟子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弟子规告诉我们只有围观的权利,而没有履行社会的责任.那么鲁迅笔下那冷漠的看客,当今街头流氓强奸妇女只围观不暴打歹徒的现象,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这都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存在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