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经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3:44:30
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生平经历
一、书 香 世 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午前六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二、 应 试 及 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三、出 任 凤 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四、王 安 石 变 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县),因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
  五、乌 台 诗 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六、流 放 黄 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扩展.如 《前赤壁赋》,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 !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七、元 佑 更 化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一件,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八、南 行 千 里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继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九、永 存 的 诗 人 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 !然而此时,苏轼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
  十、东坡印象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相貌,苏小妹曾经取笑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当然这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实际上苏轼的相貌有四大特点: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稀疏.
  其次是他的朋友印象,苏轼交往最多的为文人.当时北宋的知识分子经常用学问开一些高雅的玩笑.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一些趣事常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这是一种智慧而快乐的游戏,他把渊博的学识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我想,这也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
  第三,苏轼的书画在北宋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书法位于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人们都希望得到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一位名为姚磷的武将,出言用一只羊腿换他的一幅作品,可见其造诣之高了.苏轼的画作也是很著名的,他爱画竹松石等,从中也可看见他的品格.他画画讲求真实性,所以他对生活也观察的十分细致.
  第四,师徒印象.苏轼是一位名人,旗下门生自然也极多.较为著名的是黄庭坚和秦观等.他和徒弟间是亦师亦友的,所以他的徒弟也经常和他开玩笑,甚至当面对其提出意见.即使他遭受磨难,也没有一个弟子背叛他.
  最后,他的人格印象.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他树立了人格精神的标准,他也树立了人格的模式,这是最为重要的.他的人格对后人影响是极深的.
  十一、苏轼之死
  苏轼的后半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宋哲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苏轼深谙这一点,同时他厌恶朝廷的纷争,所以主动请求到地方做官.但即使这样,苏轼还是没有逃过那场祸事.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执政.他主张变革,于是以苏轼作为重点人物的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更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海南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差的,没有肉吃,没有药用,没有地方住,出门更是没有朋友.这样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他在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但是他永远在我国的诗歌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十二、苏轼的诗词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