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庵记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1:40:59
复庵记的翻译

复庵记的翻译
复庵记的翻译

复庵记的翻译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

全部展开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在清兵入关后,即守节归隐,诏征不赴,著书立说。这篇小品是作者在65岁的暮年登临华山时所作,它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写景抒情,而是将热烈的爱国情感与深沉的亡国忧愤寓托其中,催人泪下,令人震撼。
  首先,文中的一景一事,无不意蕴丰富。如复庵暗寓复明之志,庵主的人品操守、复庵的规模环境,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其次,文中典故颇多,无论是耻食周粟、采薇守节的伯夷、叔齐,还是归隐不仕的介之推,都象征着在国家危亡关头决不低头的民族精神。其三,文章语言短促响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深沉热烈的故国之思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尝自署蒋山庸,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纠合同道,不忘复兴。晚年卜居陕西华阻,车于山西曲沃。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青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所作山水小品,字里行间多有亡国之概,复明之志。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