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五个成语要有典故的成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2:18:25
写五个成语要有典故的成语

写五个成语要有典故的成语
写五个成语
要有典故的成语

写五个成语要有典故的成语
哀鸿遍野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暗箭伤人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象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这里不妨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故事说:
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人.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
这里所谓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刘攽不愿意参与暗害他人的阴谋勾当,所以他说不充当暗箭子.(关于“鸣鼓”的典故,可以参看“鸣鼓而攻”)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

全部展开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刀两段】 ①见“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一之已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为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谓一次已经过分。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见“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天一地】 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五一十】 ①以五为单位往下计数。②形容叙述得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千丈】 形容形势发展极为迅速。
【一日千里】 ①形容马跑得极快。②比喻人才智出众。③形容进步或发展的 迅速。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之长】 谓才能比别人稍强。
【一日之雅】 犹言一面之交。
【一日万里】 形容行动迅速,进展极快。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日万机】 见“一日万几”。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手一足】 比喻一个人或一人之力。
【一手一脚】 见“一手一足”。
【一手包办】 ①一人全部办理。②个人独揽。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 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介之士】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文不名】 形容极其贫困。
【一文不值】 见“一钱不值”。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一心一力】 同心协力。
【一心一计】 同“一心一意”。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条心。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一心无二】 同心共志,没有两意。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收起

围魏救赵 毛遂
问鼎中原 项羽
奇货可居 孙膑
一言九鼎 吕不韦
洛阳纸贵 左思
高山流水 俞伯牙
乐不思蜀 刘禅

成语:三顾茅庐、乐不思蜀、六出岐山
典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七擒蒙霍、过五关,斩六将
诗句:《七步诗》煮豆燃豆簊、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 生,相煎何太急。
齐眉举案
qí méi jǔ àn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书中说:“遂至吴,依大家卑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仰视,举案齐眉。卑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

全部展开

成语:三顾茅庐、乐不思蜀、六出岐山
典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七擒蒙霍、过五关,斩六将
诗句:《七步诗》煮豆燃豆簊、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 生,相煎何太急。
齐眉举案
qí méi jǔ àn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书中说:“遂至吴,依大家卑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仰视,举案齐眉。卑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案,是有脚的托盘。齐眉举案的原意,是说把盛有食品的托盘,举到齐眉那么高,表示尊重、敬爱,也称“举案齐眉”。后人便用这句成语形容夫妻之间互相敬重。《红楼梦》书中有一首诗,其中说:“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安,到底意难平。”是暗指宝玉和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
赵括!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面楚歌滴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谢谢啦~~~~~~~~~~~~~~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
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
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
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完壁归赵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壁,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壁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壁,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壁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壁送给秦国。
乐不思蜀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后主举家东迁。……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裴注:《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禅弹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不?’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说“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鲁迅《月界旅行》:“那麦思顿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事,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收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

全部展开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