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2:09:21
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一次,我们一家三口放晚学刚回到家,老公从手提袋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说:“这是孙校长送的书,你好好看看,这本书比较难懂,你要反复看.”我接过书一看,书名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显然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但为了不薄老公和孙校长的好意,我只好硬着头皮看.
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记得刚进三年级时,就听说了我们班的“小谭”,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并都长年在外,他跟着伯父、伯母生活.伯父伯母家孩子也比较多,日子过的很清贫,所以他很难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手和身上总抹的脏兮兮的,成绩十分不好,进班时倒数第二,作业从来都不写,并有严重的自闭倾向.每次站路队时,他都会默默地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大课间活动时,我常常找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总会躲藏在某个角落.就算找到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又不见了.为了鼓励他,我便在课间悄悄地观察.我发现,小谭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可以承受的了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可以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一天中午,班级站队经过别的班级门口,我看见地面上有几片碎纸屑,全班都走过去了,纸屑仍在那里.最后走过来的小谭,看见我盯着地上的纸屑并皱着眉,也许是为了表现,他快速弯腰捡了起来.为了教育全班同学,也为了能够鼓励小谭,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让他担任我们班的卫生委员.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小谭原本空洞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紧接着又黯淡了下去.不过,从那天起,他的身影似乎在我面前晃动的次数变多了.为了进一步鼓励他,我多次找他谈话,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此心来唤醒、呵护彼心;还给他剪指甲,送给他东西,给他开小灶,辅导他学习,同时鼓励同学们和他玩.渐渐地,小谭开始和同学们相处了,大课间,他和大家一起跳起了长绳、玩起了呼啦圈.还真别说,小谭虽然比较瘦弱,但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比较好,各项活动都玩的不赖.随着和大家的相处,小谭学习也开始用心了许多,课堂上认真听讲了,敢发言了.虽然每次考试只是进步几分,作业还经常写不齐,但总体上的确是进步了.这正是教师对孩子心灵上尊重、呵护与抚慰,使我们的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面向全体,面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真正好的教学正是源自于此.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
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