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里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11:11:15
司马迁史记里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里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里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里的故事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史记里的故事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

全部展开

史记里的故事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以评论:对阴阳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这说明司马谈接受的是西汉初年占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完全合拍。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曾慨叹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有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上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top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

收起

※初中学的《陈涉世家》就是很好一个 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

全部展开

※初中学的《陈涉世家》就是很好一个 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收起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大王道这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

全部展开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大王道这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曾参杀人了。”他母亲不信。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还是不信。等第三个人告之:“曾参杀人了。”他母亲扔下梭子,抛下织布机,翻墙逃走了。
《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可爱的孔子
大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避艰辛,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回答者: 杨俊1981 - 探花 十级 4-9 20:46
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曾参杀人了。”他母亲不信。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还是不信。等第三个人告之:“曾参杀人了。”他母亲扔下梭子,抛下织布机,翻墙逃走了。
回答者: guolpyy - 总兵 十一级 4-9 20:47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回答者: 踢炸弹 - 门吏 二级 4-11 18:04
对,太对了,太太对了,太太太对了,太太太太对了
参考资料:对
回答者: jumoxielong - 试用期 一级 4-11 18:37
谢谢了啊
回答者: 金寳宝银贝贝 - 试用期 一级 4-11 21:10
渑池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为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回答者: jiasiyi123 - 门吏 三级 4-12 12:53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收起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876739.html?si=1

田光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

全部展开

田光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
陈胜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子。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
李广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收起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全部展开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

收起

五帝时代
黄帝
颛顼与帝喾
帝尧禅舜
涂廪穿井
众功咸兴
夏代
大禹治水
夏后立国
家天下
商代
伊尹佐商
网开三面
太甲思过
桑楮合生
盘庚迁都
武丁得说
雉鸣鼎耳
博神射天
帝纣
西周
...

全部展开

五帝时代
黄帝
颛顼与帝喾
帝尧禅舜
涂廪穿井
众功咸兴
夏代
大禹治水
夏后立国
家天下
商代
伊尹佐商
网开三面
太甲思过
桑楮合生
盘庚迁都
武丁得说
雉鸣鼎耳
博神射天
帝纣
西周
岐山颂歌
受命之君
太公望
采薇歌
牧野之战
麦秀
周武王受命
周公辅政
甘棠
天子无戏言
伯禽报政
荒服不朝
女三为粲
弭谤
立戏乱鲁
烽火戏诸侯
秦赢复宗
东徒建郑
东周
秦代
西汉
全部是史记里的
一楼的乱打,还是选我的算了

收起

可爱的孔子

黄帝大战蚩尤
大禹治水
暴虐的商纣王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褒姒烽火戏诸侯
孙子训练女兵
管仲与鲍叔牙
张仪连横
商鞅立木取信
司马穰苴斩庄贾
仁慈的宋襄公
勾践卧薪尝胆
马服君赵奢
赵括纸上谈兵
冯谖收债
毛遂自荐
窍符救赵的信陵君

全部展开

黄帝大战蚩尤
大禹治水
暴虐的商纣王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褒姒烽火戏诸侯
孙子训练女兵
管仲与鲍叔牙
张仪连横
商鞅立木取信
司马穰苴斩庄贾
仁慈的宋襄公
勾践卧薪尝胆
马服君赵奢
赵括纸上谈兵
冯谖收债
毛遂自荐
窍符救赵的信陵君
荆轲刺秦王
刺客聂政
布衣游侠郭解
四单火牛阵
赵氏孤儿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陈胜吴广起义
泗水亭长刘邦
张良拜师
钜鹿之战
鸿门宴
霸王别姬
萧何追韩信
韩信之死
屡出奇计的陈平
白登山解围
野心家吕太后
单于冒顿
飞将军李广
卫青推功让爵
骠骑将军霍去病
替罪羊晁错
神医扁鹊
汗血马的故事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大禹治水 大禹
烽火戏诸侯 褒姒
卧薪尝胆 勾践
纸上谈兵 赵括
鸿门宴 刘邦,项羽
霸王别姬 项羽,虞姬
荆柯刺秦王 荆柯 赢政,太子丹
跨下之辱 韩信
曾参杀人鸿门宴 刘邦,项羽
霸王别姬 项羽,虞姬
荆柯刺秦王 荆柯 赢政,太子丹

收起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年不可考。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

全部展开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年不可考。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匈奴,李陵家族被诛。司马家与李家是世家,司马迁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判死刑。为完成《史记》,自请腐刑,免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公元前87年,武帝架崩,司马迁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他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最后,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童年时代的司马迁。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世代执掌史官的职务,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局纷乱,曾经中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才重新开始了司马家族的‘史官’世业。而司马谈终生致力于史学,这种态度极大的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10岁是,就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古代是要读懂这些,需要会写9000多个字。
而后来,我记得在一段文里看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能概括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做的努力,而且很能表现出他的所思所想:
我十岁开始学古文书传,十三岁,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十四岁,又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十八岁,他们说已再没什么可以教授给我。他们说我能取得比他们更伟大的成就,总有一天,等我到了他们的年纪,他们也会因为我而被世人赞颂——其实,我心里是个高傲的人,我没有谦虚跟已经这么了不起的师傅们说我做不到,我很高兴、我很相信,我可以沉默一辈子,甚至可以几百年都不为人知,但我就是知道总有那么一天,我所做的事我所取得的成就我这个人会成为一种标志,就像你,皇帝陛下,你将成为大汉朝的标志一样,我也会闪闪发光都留在我的世界里。
“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写出我的书、我的才华、我的思想——”他转而看他,眼睛特别冷静,一点也不飘忽,他的神志足够清醒。“在这些地方,我是强过你的。你,永远够不到我的高度。”
其实司马迁在历史这个他的领域里是一个极为自爱、高傲的人,写出史记简直是他这一生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宫刑之后。
2.《报任安书》,可以说是最能表现司马迁这个人的一篇文,类似于自传了。
最让我心疼的一句话: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附翻译:
少卿足下: 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