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堂教学中师生该如何“对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43:59
语文新课堂教学中师生该如何“对话”?

语文新课堂教学中师生该如何“对话”?
语文新课堂教学中师生该如何“对话”?

语文新课堂教学中师生该如何“对话”?
广东肇庆中学 黄 婷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当平等对话.在实践中,对话教学会出现一些偏差.本文从教师摆脱话语霸权,巧妙设问,时间保障,尊重个性化解读四个方面,指出实现师生对话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师生对话 平等 问题设置【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改实践中,对话教学日益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打方式.对话教学,切实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的局面,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有不少困惑,有时感到师生对话的结果也并不如人意,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经过实践,我总结出要实现语文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对话”,应当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教师首先摆脱话语霸权,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保证.
作为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有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和必要,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而实践中,教师们可能会担心学生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会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了自己代劳.老师们有时让几个学生随便回答一下,好似虚晃一枪,马上就迫不及待的抛出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学生回答了一些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老师马上制止其继续说下去,强制性掐断了刚刚显露出来的真实对话的幼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懒于思考,等着老师的“标准答案”给出来,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没有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
师生对话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双方平等,没有了平等,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教师应当诱发对话、促进对话、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发现;教师应当要调整心态,尊重学生一些错误的思考,当然尊重不代表纵容,而是给与积极的引导(注意:不是堵和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备学生,预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想法,更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启发引导的教学能力,随时可以从学生的话语中发现优缺点,并给与积极的引导.
二、巧妙的设问,是师生真实、深入“对话”的关键一环.
先举例说明关于真实性的问题,在柳永《雨霖铃》的教学中,一位老师本来是这样设计: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可以想象的到,对于充分阅读了词作的高中学生,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几乎能够脱口而出: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愁苦.应该说这已经是老师满意的答案了,但是这样的结论几乎毫无意义,学生的思维只是一种“浅层思维”,甚至“虚假思维”,是学生在长期模式化教育下的产物.学生并没有看到词作中独到的深刻的感悟,师生之间没有什么思维碰撞,这样的“对话”是缺少真实性的.
而如果修改一下设计,首先,让学生提前收集关于柳永的资料,梳理柳永的形象.其次,让学生做回导演设问: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把词作当中的情境拍摄出来?拍摄那些镜头?再次,你拍摄的哪个画面是最打动你自己的?最后,回想自己的一次离别体验,用优美的语言再现那个画面.这样的设计,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其实也就是将传统的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拓展训练等内容,用了一种更为新巧的形式展现出来,而这样的设问,会更加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将学生的体验和作者的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词作的情感.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设计要真实得多,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真正被调动了.
再谈谈关于师生对话的深刻性与课堂设计的关系.例如,一位老师讲到《走近欧阳修的精神世界》,老师问:欧阳修罢官归隐是消极的表现吗?后来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消极的,他是拒绝官场的黑暗,守望精神的独立.按说这样的结论也算深刻了,但是一位专家这样点评,他将最后一个问题设置为:拒绝与守望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专家的功底了.两个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个问题更具有思辨性,这样就能将学生的思维由表层引向了更深层——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我一直有个观点,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人生观的教育,德育教育,在课堂上多设置这样有深度的问题,相信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进步十分有帮助.
综上所述,新课堂中,教师的设计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当有这样几个原则:第一,科学性.即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第二,综合性.即话题能让学生调动起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并沟通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启发性.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第四,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第五,趣味性.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是师生“对话”动态生成的时间保障.
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引导学生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灵活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四、尊重个性化解读,是师生多元“对话”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他们会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这些理解,虽然很可能有些是幼稚、片面、偏执的,但它们是真实的、独到的、个性化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当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引导启发能力,能够将学生一些不太正确的思路纠正过来.
1、《语文教学的“对话”偏差》 朱唤民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0期,第10页;
2、《生态语文教学的核心》 李俊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