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关系,列举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2:30:11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关系,列举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关系,列举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关系,列举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对外关系,列举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阶段特征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D.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⑴古代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①东汉:A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B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魏晋南北朝:法显西行,写成了《佛国记》.
  ③唐朝:A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还有日本的吉备真备. B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唐朝高僧玄奘,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还有义净.C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明朝徐光启与之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⑤清朝:康熙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⑵经济交流
  ①两汉:A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B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②唐朝:A中朝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B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C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⑶文化交流
  ①中国文化的外传: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安息、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C宋元: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D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②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A西汉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B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C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明清: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4、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明清时期)
  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⑵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⑶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⑷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二、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
  汉朝 ①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②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③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朝: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唐朝 ①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 ②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③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④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
  2、与日本的关系 :
  汉朝 ①西汉时,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②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
  唐朝 ①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②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③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明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3、与印度的关系 :
  汉朝: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①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②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④“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
  4、与西亚的关系 :
  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③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④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
  5、与欧洲的关系 :
  ①汉代丝绸之路通大秦.甘英出使大秦(未到).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②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③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明末徐光启介绍欧洲水利方法,翻译利玛窦带来的科技著作. ⑤清初,沙俄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
  三、规律总结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
  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注意: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2)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⑴对外交通: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为主.
  ⑵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4、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