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家学说对自己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1:26:45
谈谈儒家学说对自己的影响

谈谈儒家学说对自己的影响
谈谈儒家学说对自己的影响

谈谈儒家学说对自己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对韩国的影响
  在韩国,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半岛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朝鲜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朝鲜王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朝鲜王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朝鲜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朝鲜王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越南的影响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对欧洲的影响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1687年利玛窦译本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论语》被转译成法文、英文等.169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从中国回到法国,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和《论中国礼仪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儒家思想并批评西方的堕落.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编辑本段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结合这个你自己提炼提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