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40:18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为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为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为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为什么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读课文Pl20——I2l)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这些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
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总是自觉地面向实践、几十捕捉思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社会提供的新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客体的新结论.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生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为此,皮亚杰明确指出:
1.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这一点的基本含义是学习不要超越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此外,它还包涵更深刻的涵养,那就是学习要充分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实际水平.我们在分析阶段的双重性时,曾提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准备和完成的不同水平,这对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学习内容对处于阶段初期的儿童也许不能接受,但对处于阶段后期的儿童就有可能被接受.所以,"学习要从属于发展水平"并不是一个僵硬框框,而是一个动态的理念.教材第216页介绍的皮亚杰的合作者英海尔德的实验研究,证实的正是这一点.
  我认为,全面理解"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既涉及到对皮亚杰理论内涵的理解,又涉及到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的大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对待.
2.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论断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精髓.
  经典的发生认识论不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主体(先验论),就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客体(经验论).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也不是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请大家复习一下我们在本章第一节阐述"认知结构的建构性"时,所提及的"双向建构"的概念.双向建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便于理解,教材中引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琴诗》一首,望各位大声朗诵,深刻领会,定能晓其玄机,顿开茅塞.
3. 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愈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学前教育的艰巨性,后半部分则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把皮亚杰理论运用在学前教育中,关键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和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困难.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和创造权,反对把儿童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作实现成人愿望的消极工具.
  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也是学习本课程的根本意义.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