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5:23:01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书,苏力教授以一个资深法学家的身份从关注现实、反思自我、认真读书三部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以独特的视角启迪人的思维,将社会上流行的俗话、俗语甚至俗事融入了理论的元素,使读者感受到高深的理论并不是在象牙塔中才能瞥见的真理,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有思想的火花,就能开启思维的大门.一、理性剖析,深刻理解的逻辑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对现象的理解深入,观点新颖.我想对于一名法官来说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多角度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苏力教授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角度深入剖析现行社会腐败愈演愈烈的原因,指出社会的转型使原有的曾经有效的约束机制遭到破坏但却又未能形成新的制约机制完成功能上的替代,于是各式各样的腐败现象应运而生.而新机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年最高院颁布了“五个严禁”,省高院颁布了“六个不准”规范法官队伍的行为,把廉政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既是每位法官的高压线亦是护身符,正是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那么应如何有效进行反腐败斗争,陌生人社会有其自身的调控手段那就是制度,在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各行各业往往套用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很多时候,企业、学校、机关的运作甚至不得不依赖于私人关系、个人才能和魄力,结果是这些企事业单位的运作非常不规范,缺乏制度的特点.现行的道德规范具有多元性,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道德,这也势必造成道德规范制裁力的弱化.由此我联想到法院的廉政建设亦应遵从陌生人社会的规律,着重从完善制度规制的角度进行,以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循环.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法学其实并不象常人想象的那样,是一门仅仅熟悉法条加秉公执法就能完成的精确的或形式化的“科学”,而必须以一种似乎很精确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上无法精确处理的问题.法学职业者必须更注重社会实际,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能大致地但必定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地履行他们的使命.使人们对法律不致有种不切实际的期望.目前法院强调对案件的调解,注重司法建议和服务大局的能力,也是基于对法律本身局限性的一种拓展.作为法院的青年干警对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重视,仅仅拘泥于绝缘的法律帝国,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固步自封的做法.青年一代缺少父辈们上山下乡的经历,更多的是在父母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的经历注定了经验的缺乏,决定了我们对社情民意缺少足够的关注,因此我们应自觉参加社会实践,了解风土人情,学习与社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本领技巧,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学知储能必须兼而有之.三、创新机制构建信仰的能力 苏力教授从利益的角度分析法律的信仰问题,指出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信仰不应仅仅成为口头上的表白,而必须是身心的投入,是全社会凸显的对法律的倚重.唯如此法律才不会成为枯死的信条.老百姓必须能从遵守法律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利益,社会因为法律的存在而更加规范有序.只有在法律的实际运作中让大家体会到还是遵守法律好才能让大家愈加信仰法律,而不是仅仅依靠空洞的法制宣传口号去灌输这样的思想.目前在全国法院系统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正是最高院从创新工作机制上为提升群众法律信仰所做的努力.作为法院的法官则首先应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找准开展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围绕执法办案这一核心要务,贯穿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精髓,在推进司法公开上有新突破,在扩大司法民主上有新举措,在提升司法公信上有新成效,在转变司法作风上有新改观.我欣赏这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方式,更为苏力教授那种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所折服,他的文章总能让我耳目一新,从中我读出了法史的厚重,法理的深刻,社会学的博大,文学的美妙.读出了一位资深法学家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社会责任感.虽读罢,但思维的启迪却使我终身受用,思考让我享受读书之乐,我领悟了一种思考的方式,学会了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功利性弥漫着我们工作生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灵魂的复苏,思维的碰撞,需要耐得住寂寞考验,需要丝丝入扣的细心观察.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