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1.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BA.该地位于山脊,地势较高B.该地位于山谷,工程量小C.该地岩层脆弱,易于开挖D.该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22:23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1.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BA.该地位于山脊,地势较高B.该地位于山谷,工程量小C.该地岩层脆弱,易于开挖D.该地位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1.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BA.该地位于山脊,地势较高B.该地位于山谷,工程量小C.该地岩层脆弱,易于开挖D.该地位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1.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B
A.该地位于山脊,地势较高
B.该地位于山谷,工程量小
C.该地岩层脆弱,易于开挖
D.该地位于鞍部,地势较低
2.图中d地植物比c地长势更好,最主要原因是 D
A.地势低、坡度小
B.蒸发量小,土壤湿润
C.光照条件好,气温高
D.土层厚度大,地下水位浅
3.为了防止断面处山体滑坡,下列有效措施是  A
①植树造林          ②修筑梯田 
③控制水流量        ④整修加固裸露岩体
第2题的A和B为什么不对,第三题为什么③不可以,滑坡不是因为有暴风雨吗?
第1题怎么判断是在山谷处,山谷和陡崖有关系吗?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1.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BA.该地位于山脊,地势较高B.该地位于山谷,工程量小C.该地岩层脆弱,易于开挖D.该地位
第一题 不要被图中的峭壁所迷惑,你可以看到,在图左侧,那条等高线是向右侧凸起的,高速公路穿过那条突起的等高线,这跟河流流向是一个道理.所以可以判断是山谷位置.其次,山谷和陡崖的关系,只能从题意中判别,一般来说,两个相对的陡崖之间多为谷地,因为陡崖是垂直型地理构造,崖底与地表有垂直高差,无坡度,所以两个对立陡崖之间是山谷.第二题 首先,植物的长势和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肥力等有关,从题目选项中可以看出,题目的要求是要你分析d地与c地之间的地理差异.d地从等高线位置判断,是属于山脚,而c地属于山顶,A的错误在于坡度,单从等高线上来判断,除了比较等高线疏密,是无法判断其坡度陡缓的,c地和d地的等高线疏密无明显差距,所以无法判断哪一个坡度小,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在前半句,蒸发量小,在其他条件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即可视d、c两地的其余条件如降水相等,从地理常识判断,海拔高处的气温要低于海拔低处,气温高则蒸发量大,d地的气温要高于c地,所以蒸发量应该大于c地而不是小.
第三题 你理解的方向脱离了题意,题目问的是下列有效措施,题目既然已经说了是有效措施,即为具体措施和方案,其中1、2、4点都是具体的实施方法,而3是一种解决思想,不是措施.3并未交代如何去控制水流量,而题目问答恰恰就是这个,这种题目也是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题目,要注意.

关于第一题:关键是图中给了等高线的数值10和30,可以判断公路在山谷处。加上有陡崖,公路那里地形平坦开阔,所以施工量小。这道题要把这两个条件相加

1、两山之间是鞍部,鞍部向下是山谷,这里的陡崖是施工过程中,挖低鞍部形成的。
2、主要是水热条件好
3、③的说法太笼统,所以,不是有效措施。

关于第一题:关键是图中给了等高线的数值10和30,可以判断公路在山谷处。加上有陡崖,公路那里地形平坦开阔,所以施工量小。这道题要把这两个条件相加
关于第二题:题中关键词“最主要原因”,植物生长,相对于AB两项,光照更要
第三题:题目说的是“防止”。A项“植树造林”,树木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就可以很好地防止山地滑坡。山体滑坡的根本是水土流失,不是因为暴风雨。...

全部展开

关于第一题:关键是图中给了等高线的数值10和30,可以判断公路在山谷处。加上有陡崖,公路那里地形平坦开阔,所以施工量小。这道题要把这两个条件相加
关于第二题:题中关键词“最主要原因”,植物生长,相对于AB两项,光照更要
第三题:题目说的是“防止”。A项“植树造林”,树木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就可以很好地防止山地滑坡。山体滑坡的根本是水土流失,不是因为暴风雨。

收起

1,图中断崖是人工挖出来的,此可以看成是山谷加上鞍部,工程量小是关键。
2,植物生长与坡度关联度不大,排除A,B项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3,断面的水流量很难控制,如果能控制,也是通过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增加植被)来实现的。...

全部展开

1,图中断崖是人工挖出来的,此可以看成是山谷加上鞍部,工程量小是关键。
2,植物生长与坡度关联度不大,排除A,B项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3,断面的水流量很难控制,如果能控制,也是通过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增加植被)来实现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