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不怕巷子深"是怎样的营销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52:23

"好酒不怕巷子深"是怎样的营销观念?
"好酒不怕巷子深"是怎样的营销观念?

"好酒不怕巷子深"是怎样的营销观念?
中国古代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说法.现代社会的消费者为了规避直接体验产品产生的体验成本、降低购买行为带来的风险,往往倾向于通过向周围人而不是推销员以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此外,每天面对着大量的信息噪音,消费者也希望通过口碑来减少信息噪音的干扰. 星巴克,自1971年第一家咖啡店在美国西雅图开业以来,目前已发展为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后更是很快便确立了其在国内咖啡业的领导地位.但这样一家成功的企业却从未在大众媒体上做过一分钱的广告,而仅仅只是靠“口口相传”便传遍了整个世界.“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星巴克人说.星巴克人并不是不会营销,相反,他们是口碑营销最成功的应用者.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口碑营销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搜索引擎Google和即时通讯软件icq的成功为口碑营销的巨大作用提供了新的例证.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指出现代企业正从传统营销向口碑营销转变. 然而,企业在进行口碑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被营销人员所忽视. 一、忽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消费者不买账 “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是酒要香.没有让顾客满意的质量和服务,良好的口碑只能是空谈.有的企业,没有将精力放在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只一味地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大量的促销活动,却往往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有的企业,虽然曾经有过良好的口碑,却固步自封,忽视了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最终只能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 “王麻子”刀剪厂早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就在京城菜市口成立,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数百年来,王麻子刀剪产品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享誉民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麻子”达到历史顶峰,曾创造过一个月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的最高记录. 但从1995年开始,王麻子开始连年亏损,并最终在其成立352年后向法院申请破产. “王麻子”作为老字号在消费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为何最终却被消费者所抛弃?问题就在于“王麻子”剪刀厂的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王麻子”的刀剪产品一直采用铁夹钢工艺,做出的刀剪好用、耐用,但随着不锈钢刀剪的出现,“王麻子”的产品逐渐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工艺复杂、容易生锈、外观古板、档次较低.面临着新产品的冲击“王麻子”却还一直沿用几十年前的工艺、造型,没有积极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王麻子,失去消费者的青睐也就很自然了. 二、缺乏营销道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经验的增加,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更加倾向于向周围的人了解关于产品的信息,避免直接体验产品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口碑营销也变得更加重要.有的企业用所谓的“实际效果”来宣传,请了许多名人,却丝毫没有“名人效应”,请了许多顾客“现身说法”,却给人以“托”的嫌疑.相反,有的企业在宣传的过程中对自己产品的缺点毫不避讳,实事求是地宣传产品的功能,却更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带来良好的口碑. 营销道德是企业口碑营销的前提.企业应首先保证自己宣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很可能带来负面的口碑传播. 2003年初“非典”刚开始在广东出现,正当人们还不了解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是何物的时候,互联网上出现一则消息:这种疾病是某种禽流感,而某企业生产的某种药品是治疗和预防这种禽流感的特效药.一时间“洛阳纸贵”,该公司生产的特效药很快供不应求,甚至脱销.在卫生部门对这种病毒仍未确认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媒体的注意,经调查竟然是这家公司顾人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以利用群众的恐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在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下,该公司一再否认自己的错误行为,竟然还企图以做广告为诱饵来收买媒体.最终,这家在世界排前几位的大型制药公司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处罚,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声誉毁于一旦. 三、忽视公司内部的口碑营销——后院起火 很多企业在进行营销过程中常将营销片面地理解为外部营销,公司内部的口碑营销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如果企业的员工带着不满的情绪在为企业工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当这些员工在向朋友谈到自己的企业时总是抱怨不断,他们作为信息源发出的负面口碑的效果要远比一般消费者大得多.而且,这种对企业的抵触情绪必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影响. 著名会计师事物所普华永道2004年经历了一场严峻的中国员工“集体怠工”风波.在这样一家位列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首的跨国公司,怎么会出现“集体怠工”呢? 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是这次怠工风波的主要原因.在会计审计行业,员工的收入主要来自基本工资和加班收入,在加班工资问题上,普华永道的一贯制度是:初级员工按规则支付加班工资但没有年终分红,高级员工和经理以上的管理层不支付加班工资,但给予年终分红作为补偿.按照这种制度,不属于经理层的高级员工虽然要经常加班却拿不到加班工资,从而造成高级员工的工资反而没有初级员工高,使得高级员工深感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与此同时,公司从香港调来的数十名高层却拿着高额薪水,与大陆职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香港高层带来的管理文化也让他们感到不适应.长期的矛盾终于导致了这次公司内部的危机. 怠工事件发生后,公司虽然调整了加班工资制度,但高级员工的实际工资还是低于其应得的工资.虽然风波最终在各方的妥协下得到解决,但短期内相关业务势必延期、接单数量也会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普华永道苦心经营多年的良好口碑可能会在中国受到严重损失. 普华永道的“怠工风波”反映出,即使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大公司也往往容易对内部员工的不满情绪处理不当,造成后院起火,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社会声誉.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内部的口碑营销,使员工真正认同并融入企业的文化,真心实意地为企业进行积极的口碑传播.员工的真心实意往往比一般的口碑传播者的赞美更有说服力. 四、缺少良好的负面口碑传播处理机制——火上浇油 口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企业带来口碑效应,也会由于负面口碑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现代企业,即使是一些大企业也往往容易忽视负面口碑传播的严重性,没有一套及时、正确地处理危机的机制,常常会使企业的危机愈陷愈深. 1999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两名用户指控东芝笔记本电脑磁盘回路存在毛病,有可能导致对存盘资料的破坏,因此对东芝发起共同起诉.东芝为避免高额赔偿的风险,同意“私了”,为美国用户共支付了10.5亿美元的补偿额.半年以后这一消息才经一位回国人员在互联网上了披露出来,此时已引起中国消费者的不满.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东芝公司的足够重视,当中国消费者也提出补偿要求时,竟被东芝公司拒绝,此后被中国消费者联名告上法庭.东芝公司的“双重标准”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东芝公司原本在的良好形象一落千丈.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使东芝公司的销售遭遇了寒冬,国际数据公司于2000年12月19日公布的统计结果,该年度东芝笔记本电脑在中国大陆日益兴旺的个人电脑市场上的销售形势急剧下滑,第二季度销量仅为17,697台,比第一季度减少432台,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也从第一季度的19.4%下降到15.4%. 在国内,很多企业是在危机发生时最常用的做法是大门紧锁,拒绝一切采访,试图用各种手段蒙蔽消费者,甚至连公司的很多内部职工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遮丑”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使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更加受到消费者的质疑. 五、排斥大众传媒——自食苦果 现在的很多企业一味地大量使用广告、推销、营业推广等营销手段,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剧了这种行为,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有的企业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理,一味地埋头于产品的生产,排斥广告、推销等其他营销手段,这样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营销应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来进行,星巴克“口口相传”的营销策略未必适合其他的企业. 在以前,提到茅台,人们就会想到“国酒”、“国宴”,想到这是大人物才能喝到的一种高贵的酒.茅台一直似乎也很不愿意脱下自己身上神秘的面纱,“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一种计划经济下的高级用品,茅台从来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酒卖不卖得出.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茅台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地位,面临着来自五粮液、郎酒等白酒品牌的强力冲击.终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茅台也开始做广告了!看来好酒也不能只放在巷子里.1998年中国的白酒行业遭到重创,茅台也未能幸免,面对危机,茅台老总亲自抓销售,组织营销队伍,在全国开展新的全面的营销.对于茅台营销的效果人们褒贬不一,但仅仅从营销观念的改变上,茅台就值得赞赏,虽然是被逼出来的,但至少可以避免重蹈“王麻子”的覆辙. 口碑营销专家迈克尔.卡佛基(Michael Cafferky)曾指出:“口碑是头脑中的低技术方法,但它却诉诸市场中所有高科技噱头来实现.”可见传统营销手段仍是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口碑不是万能的,企业的口碑营销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口碑营销越来越受到营销人员的重视,但如果忽视了上述问题,不仅口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营销作用,还容易产生负面的口碑传播,给企业的营销带来困难.因此,在营销活动中,营销人员应对上述问题加以注意,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对已发生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使口碑巨大的营销作用得以真正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