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行政管理论文 > 教育资讯

行政论文:道生一:以《论语》中的“一”为视点[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3:57:18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论文:道生一:以《论语》中的“一”为视点[1]
行政论文:道生一:以《论语》中的“一”为视点[1]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参考网 - 行政管理论文】
老子说“道生一”,而庄子亦云:“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4]由此可见,“一”无疑乃是老、庄等原始道家颇为重要的数字;与此同时,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那里,该数字的重要性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据本文统计,该数字,仅在一部《论语》之中,举凡16篇32见,乃是其中出现的居于第二位的高频数字(仅次于数字“三”)。仅此一点,大概便不可小觑。

从总体上说,其中除了表示今天单纯数字化意义上之“一”外便别无他意者,是极为少见的,并且这一层意思亦仅见于其中《乡党》一篇里的这样两句话:“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和“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其中,前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从朝廷里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之后,面目表情才舒缓起来,并现出了和悦的神色;而后一句的意思则谓,君子平时在家里之时一定要有睡衣,而且这件睡衣还要有一身半长。论文论文参考网此外,其他30个“一”的意思、意义与意境,却均不复仅限于此,而且其意思、意义与意境,务必要依赖和凭靠着当时具体的对话情境、切实落在当时具体的思想话语之中,方可得以望其项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5]同时,另据孔子之子孔鲤回忆乃父在同自己谈到学《诗》的重要性时说,“不学诗,无以言”[6]——在孔子看来,如果不学《诗》的话,恐怕连话都不能说,或至少说是连话都要说不好的。而且非仅如此,在清代学者章学诚看来,“六艺惟《诗》教为至广也”[7],并且认为,“后世文体备于战国,而战国之文源于《诗》教”[8]。由此可见,《诗》的地位与重要意义,当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我们还知道,孔子同时却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9]——在他看来,尽管“兴于诗”,尽管“不学诗,无以言”,或者如章氏之所言,尽管“六艺惟《诗》教为至广也”,但《诗》本身之根本指意,却完全可以用这样一句最简短的话来概括,即所谓“思无邪”——而所谓“无邪”就是“中正”,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固守本位、不失本心;或者说。就是“中庸”、就是“道”,就是所谓“中庸之道”。正所谓“中正无邪,礼之质也”[10],“中即道也”[12],“道无不中”[13]。众所周知,孔子本人是“论次”过“诗、书”的,于是乎,他才可能会对《诗》本身所固有的根本指意有如此明辨而精辟的概括,才可能会毫不含糊地“一言以蔽之”,从而才可能会言简意赅、辞约义丰,十分明确地总结和概括出“思无邪”这样一句十分简短的思想话语。而这里之所谓“一言以蔽之”的“一”,大概是不应当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数字“一”的——因为它所指向的乃是“道”。因此孔子上面的话大概亦可以作如是说,“诗三百”,以“道”的名义或者用“道”的话说,就是“思无邪”。难怪乎,孔子要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4]——尽管这里说的是“德”,然而“道”不离“德”、“德”不“道”,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有“道”斯有“德”,失“德”必失“道”。“道盛德至善”[15],“至德”必“至”于“道”。正所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16]。若我们进一步用管子的话说,就是“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17]。

纵观《论语》,孔子似乎总是比较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说话的,总是喜欢用“一言”作为自己思想主张之比附。譬如,他在回答鲁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时,曾经说过,“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而当他又被同时问及“一言而丧邦,有诸”时,又说道,“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8]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这样的话呢?在孔子看来,话恐怕不能这么说;也就是说,在关乎于“兴邦”、“丧邦”此等极其严肃的问题上,大概是不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不可以仅仅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加以明示。换句话说,这样的所谓“一言”、这样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大概是根本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此相近的话也同样是没有的。为此,他借他人之口“一言以蔽之”地分别就“一言兴邦”、“一言丧邦”问题,说出了这样两句话:“为君难,为臣不易”;“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并且认为,“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在此,我们注意到,其实孔子本人已经完整而准确地回答了鲁定公提出的有关问题,只不过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一言以蔽之”而已——要知道,这一问题的确是太严肃也太沉重了。所谓的“兴邦”、“丧邦”,乃是“肉食者谋之”之事,至少说与庶民和百姓并不相关。元代诗人张养浩不是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么?国家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从根本说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