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RT能不能解释得通俗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5:50:18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RT能不能解释得通俗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RT能不能解释得通俗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RT
能不能解释得通俗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RT能不能解释得通俗点
1.
科学式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5.
可以看我国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解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於妙慧.圆满在於称周.是故隐於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於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於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於法.二者辨法会通於理.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也.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此即约理说也.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问此门摄法界.为尽为不尽耶.答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十中一即是尽.一中十具说即无尽也.又复知.一中等皆具尽不尽义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还同前门中向上去向下来也.如似一即十缘成故.若一非十十不成也.从上向下来亦如是.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也.问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答如柱若非舍尔时则无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复成十也.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十.那得言一之与十.乃言以即故得成耶.答一即十即非一者.非是情谓一.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者著诸法.见一以为一也.问前明一中十.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是先后耶.答缘成故常同时而先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而向上去向下来故有前后也.问既有明先后去来.即是有增减.何名不动本相耶.答虽先后去来而常不动故.经云.不来相而来也.如一即多而不动一相.如此一相亦非情谓一.多亦如是.虽多即一而不坏多相.亦非情谓多.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答今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同於究竟圆果离说相故.今若辨一多者约智说也.如经云智慧差别故.又云智者无所畏.故约智说一多也.问若约智故其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答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如涅盘经见佛性已即非三世摄.问亦得是始有以不.答见时如言有.不见不言有故亦名始有.问若一多之体由智照故.即通本有及本不有者.此智照时得通有照不照以不.答本有故智即非照.本不有故由智.故照明知亦通照不照.一切诸法例如此也
二明同体门者还如前门.相似还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今就一中门说者.还明向上去向下来.其中逆顺各具十门.今略举其始终.约十一而说者.如似一中十缘成故.若无十一不成二三亦如是.十即一亦如是.问此同体门中.与前异体门中有何别耶.答前异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即有九者.此与前异体门一即十有何别耶.答此中言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前别体门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等而十不离一.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问一体云何得有九.答若无九即无一.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者.还言一者一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尔.一即二三亦然.逆顺各十门亦然.问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答前明同体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为异也.问此明一体即十.为摄法尽以不.答随智差别故亦尽亦不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问为自门无尽.为摄余门亦无尽耶.答一无尽余所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成一之义.於三四义由若虚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也.问既言一即摄尽者.为只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答摄他十亦有尽不尽义.何以故离他无自故.一摄他处即无尽而成一之义.他处十义如虚空故有尽.上明举十数为譬说竟
此下明约法以会理者凡十门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相应无先后说)
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此约譬说)
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
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
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
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约理说)
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约心说)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约智说)
就此十门亦一一之门皆复具十会成一百.所言十者.一者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也.第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等经文是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第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第五人法者.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第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第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相成即弟子.第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即为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第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第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云.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虚盈.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常无增减.以同时相应.然此十门体无前后.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门亦皆具此十门.何但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疎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疎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盘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於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同大乘义也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於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於中而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於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盘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於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而於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於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故知.若与普相应能於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问此相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是相容门中摄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约诸度门说.何者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如大品经一念品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於万行.即名为杂.虽尔而与此中纯杂义别.何者如彼经一念者.同是无得相应不明缘起德用.若此明纯者.若约施门一切皆施.若说忍门一切皆忍.说忍门者诸行如虚空.即名为纯.而此忍门具足诸门.即名为杂.纯杂不相乱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又问此与六度相摄义有何别耶.答六度相摄义者.如似以施摄诸度.而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摄诸门.无门不是施.以缘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摄.故一摄於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内即具九十等.是故复名杂.故知.不同相摄义.问此与大品相资义复有何别耶.彼中资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数阙一亦不成.彼此二未审有何别耶.答彼言相资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资义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修.故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自在愿力故能尔.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即不说也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问若如是相即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无尽.二三亦复尔.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又云.何况於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问如前明果德绝於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於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故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财从文殊所.发心求善知识.经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谓.佛成在而不得是圆极之成.如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於大海之水.此中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若小乘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用缘起.而明三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僧只.八地至十地是三僧只.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时应.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众生欲在后成佛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在后.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为众生故於念念中新新断结.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故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时位未见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如人始出门及与久游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辨其浅深.此须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此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竝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若顺转即名涅盘.故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生死涅盘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故涅盘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故楞伽经云.心外无境界无尘虚妄见.问若心外更无别境.有无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见障外有物.别有人去物时心由谓有.尔时物实无何名由心成耶.答若随虚妄心中转者.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无.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转.若论如来藏性真实净心说者.此物不动本处.体应十方.性恒常转纵移到他方.而常不动本处.此即缘起自在力.然非是变化幻术所为.是故虽复七处九会.而不离寂灭道场.维摩云.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之谓也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於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观门相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场.以楼观则菩提相.所以言显法主解也.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显於异理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随举一事摄法.无尽故前举幡幢等.皆言一切.所以不同大乘说也.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说也
华严一乘十玄门(终)
华严大教阐扬十玄门者.此为鼻祖.贤首仍之载於教义章内.大意相同而文有详略.及作探玄记改易二名.用一华叶演说为清凉悬谈张本.后人不知.以为清凉十玄与贤首有异者.盖未见探玄记也.今教义章与悬谈并行於世.而复刻此卷

佛说:“众生平等”,“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不管是佛,菩提,人,修罗,饿鬼,畜生,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平等无相的。一只花和一个世界一样大,一个小小的木头也有菩提。注意,菩提是梵语。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

一滴水也可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万物均已小事物构成,各得其法,各显其用,缺一不可,因而都是平等的。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万物皆平等,一朵花也相当于一个世界,一片叶也相当于一格菩提,不分贵贱.
二,万物皆异,每朵花有着不同的世界,每片叶有着不同的觉悟(菩提即觉悟).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树下参禅飞生,所以菩提可指如来的意思。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要义》
1.一般现代的解释是: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

全部展开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树下参禅飞生,所以菩提可指如来的意思。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要义》
1.一般现代的解释是: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了悟子注
3.〔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俗语佛源》
以上是几种比较简单可靠可以寻根溯源的说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收起

大概是从小处看出大世界,大道理的意思。

华严经要义: 一多相容,大小无碍.....
类似的语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等
如: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经
1.
科学式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

全部展开

华严经要义: 一多相容,大小无碍.....
类似的语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等
如: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经
1.
科学式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
5.
可以看我国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解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於妙慧。圆满在於称周。是故隐於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於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於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於法。二者辨法会通於理。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也。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此即约理说也。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问此门摄法界。为尽为不尽耶。答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十中一即是尽。一中十具说即无尽也。又复知。一中等皆具尽不尽义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还同前门中向上去向下来也。如似一即十缘成故。若一非十十不成也。从上向下来亦如是。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也。问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答如柱若非舍尔时则无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复成十也。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十。那得言一之与十。乃言以即故得成耶。答一即十即非一者。非是情谓一。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者著诸法。见一以为一也。问前明一中十。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是先后耶。答缘成故常同时而先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而向上去向下来故有前后也。问既有明先后去来。即是有增减。何名不动本相耶。答虽先后去来而常不动故。经云。不来相而来也。如一即多而不动一相。如此一相亦非情谓一。多亦如是。虽多即一而不坏多相。亦非情谓多。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答今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同於究竟圆果离说相故。今若辨一多者约智说也。如经云智慧差别故。又云智者无所畏。故约智说一多也。问若约智故其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答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如涅盘经见佛性已即非三世摄。问亦得是始有以不。答见时如言有。不见不言有故亦名始有。问若一多之体由智照故。即通本有及本不有者。此智照时得通有照不照以不。答本有故智即非照。本不有故由智。故照明知亦通照不照。一切诸法例如此也
二明同体门者还如前门。相似还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今就一中门说者。还明向上去向下来。其中逆顺各具十门。今略举其始终。约十一而说者。如似一中十缘成故。若无十一不成二三亦如是。十即一亦如是。问此同体门中。与前异体门中有何别耶。答前异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即有九者。此与前异体门一即十有何别耶。答此中言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前别体门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等而十不离一。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问一体云何得有九。答若无九即无一。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者。还言一者一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尔。一即二三亦然。逆顺各十门亦然。问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答前明同体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为异也。问此明一体即十。为摄法尽以不。答随智差别故亦尽亦不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问为自门无尽。为摄余门亦无尽耶。答一无尽余所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成一之义。於三四义由若虚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也。问既言一即摄尽者。为只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答摄他十亦有尽不尽义。何以故离他无自故。一摄他处即无尽而成一之义。他处十义如虚空故有尽。上明举十数为譬说竟
此下明约法以会理者凡十门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相应无先后说)
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此约譬说)
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
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
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
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约理说)
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约心说)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约智说)
就此十门亦一一之门皆复具十会成一百。所言十者。一者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也。第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等经文是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第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第五人法者。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第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第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相成即弟子。第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即为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第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第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云。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虚盈。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常无增减。以同时相应。然此十门体无前后。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门亦皆具此十门。何但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疎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疎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盘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於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同大乘义也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於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於中而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於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盘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於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而於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於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故知。若与普相应能於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问此相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是相容门中摄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约诸度门说。何者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如大品经一念品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於万行。即名为杂。虽尔而与此中纯杂义别。何者如彼经一念者。同是无得相应不明缘起德用。若此明纯者。若约施门一切皆施。若说忍门一切皆忍。说忍门者诸行如虚空。即名为纯。而此忍门具足诸门。即名为杂。纯杂不相乱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又问此与六度相摄义有何别耶。答六度相摄义者。如似以施摄诸度。而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摄诸门。无门不是施。以缘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摄。故一摄於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内即具九十等。是故复名杂。故知。不同相摄义。问此与大品相资义复有何别耶。彼中资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数阙一亦不成。彼此二未审有何别耶。答彼言相资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资义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修。故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自在愿力故能尔。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即不说也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问若如是相即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无尽。二三亦复尔。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又云。何况於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问如前明果德绝於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於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故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财从文殊所。发心求善知识。经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谓。佛成在而不得是圆极之成。如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於大海之水。此中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若小乘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用缘起。而明三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僧只。八地至十地是三僧只。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时应。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众生欲在后成佛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在后。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为众生故於念念中新新断结。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故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时位未见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如人始出门及与久游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辨其浅深。此须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此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竝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若顺转即名涅盘。故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生死涅盘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故涅盘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故楞伽经云。心外无境界无尘虚妄见。问若心外更无别境。有无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见障外有物。别有人去物时心由谓有。尔时物实无何名由心成耶。答若随虚妄心中转者。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无。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转。若论如来藏性真实净心说者。此物不动本处。体应十方。性恒常转纵移到他方。而常不动本处。此即缘起自在力。然非是变化幻术所为。是故虽复七处九会。而不离寂灭道场。维摩云。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之谓也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於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观门相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场。以楼观则菩提相。所以言显法主解也。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显於异理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随举一事摄法。无尽故前举幡幢等。皆言一切。所以不同大乘说也。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说也
华严一乘十玄门(终)
华严大教阐扬十玄门者。此为鼻祖。贤首仍之载於教义章内。大意相同而文有详略。及作探玄记改易二名。用一华叶演说为清凉悬谈张本。后人不知。以为清凉十玄与贤首有异者。盖未见探玄记也。今教义章与悬谈并行於世。而复刻此卷

收起

鄙视从网上搜到粘贴过来的,不会就不会呗
真恶心!~~

花是花,花也非花,而是世界,世界是世界,世界也非世界而是花.你是你,你又是你的世界,世界是你的世界,同时它就是世界.

以下是个人见解:
这句话很像一颗沙子里发现一个世界.透露出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但是,你那句似乎又可以解释为整体与关键部分的关系.不过总的来说,积极的看的话,可以看成是辨证的问题.不好意思,我只是个高中生,只学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像其他的康德类的没学过....

全部展开

以下是个人见解:
这句话很像一颗沙子里发现一个世界.透露出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但是,你那句似乎又可以解释为整体与关键部分的关系.不过总的来说,积极的看的话,可以看成是辨证的问题.不好意思,我只是个高中生,只学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像其他的康德类的没学过.

收起

个人理解
一花,花开花落,像世界一样,有繁盛时也会有落败时
一叶,和花一样会碧绿也会凋谢像菩提一样,皆非不灭

意思是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和adam521eve的理解,就像庄子说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一样的.当然,楼上各位师兄说的,万物皆平等,花也等同于世界,也没什么错,其实两种解释我认为都可以,关键是要理解道理,不是执著于问题本身.

我记得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吧。

有意思的提问
我想这样说,一人一世界,不知楼主认可不
人由于是社会的人,社会会对他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会刻上深刻的社会烙印。所以从一个人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带辫,现代人百花绽放,可以映射时代的不同。中国人打乒乓,美国人砍橄榄球,可以映射社会的不同。
由此想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从个性看到共性的哲学道理...

全部展开

有意思的提问
我想这样说,一人一世界,不知楼主认可不
人由于是社会的人,社会会对他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会刻上深刻的社会烙印。所以从一个人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带辫,现代人百花绽放,可以映射时代的不同。中国人打乒乓,美国人砍橄榄球,可以映射社会的不同。
由此想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从个性看到共性的哲学道理